参加首届公益“伙伴日”感想
发布时间: 2011-12-31 浏览次数: 341

        11月27日,我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一名学生参加了首届“上海公益伙伴日”的活动。本次“上海公益伙伴日”活动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。此次的活动的徽标象征着政府、社会组织和企业三方的红绿蓝三只手合而为一。
        一进门看到的是2层分布的场地,人来人往,一圈圈的展厅,让我感到这不会是一场无获的参观。在走马观花被引导者带到报告点,到处左顾右盼的发现整个展会井然有序,特色鲜明,相信这会是一趟不错的淘宝之行。
        从一楼右侧开始,先进入眼帘的就是绿色环保类的,接着就是各个街道组织,有耳熟能详的,也有陌生的。在走到底的时候,我发现了几个不错的项目,首先是欣耕工坊的咖啡渣回收与食用菌种植。偌大的咖啡市场,如果将渣回收做成工艺品或种植,那么就形成了企业、社区、人的资源利益,废物循环经济效应,操作性强,创新。然后是艺文关爱组织,他们的“多读一本书”公益书亭和“移动美术馆”十分创新,只是在了解中发现它们还并未实施,让人感到可惜和可利用性。

        走上二楼,从最外层的一圈开始,先看到的是上师大的项目,他们的“一千元”计划让我觉得有所思考,我觉得应该有更好的方法。不过他们的曙光计划、爱心光明行,也表现了大学生在公益方面的坚持。他们旁边的禾邻社,主题突出,通过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让孩子在实践中获得成长。而与之靠近的百姓义工,他们的“一元牵”项目像一扇门解开了我对“千元计划”的困惑,我觉得这样的创新才是我想要的。接着是杏林义工的“点绿行动”,我找负责人详细了解了下这个项目,他也十分负责耐心地回答了我的问题,并且告之我其中的环节与困难,从讨论中我感受到他的真诚的心。他通过学校培植幼苗,企业买单,居民兑换废品回收,再循环到相关企业,这样的循环效益,我很喜欢。往下走,发现了一个让我惊喜的项目,即是“梦想课程”,由真爱梦想基金会举办的,这个曾经是童话故事里的念头,终于走到了现实当中。这里我又想到了“千元计划”,出发点是好的,但在施行上,既没有“梦想课程”的创新,也没有“一元牵”的实际,不知道这是不是归咎于所谓本科的社工不会做项目。不说这个,看我又发现了什么——自杀24小时热线。这是由杨浦的律师机构开设的项目,完全颠覆了里面西装男的“刻板正经”,厉害。接下里的就是“永不放弃”残疾儿童康复院、“无障碍电影”电影协会等等,这都是丰富的资源丫,赶紧地拿名片。

        进入二楼的中区,主要是大型公益机构,比如宋庆龄基金会,“爱心包裹”、“风铃草项目”即结对四川做一对一书信交流;“大学生黑苹果”,创业人士的摇篮,“高管一日助理”项目果断报名;上海残联的“中途之家”等,让我们看到了民间组织、公益组织、企业组织、政府组织在一个舞台上的契合,通过的名片互递,资源的共享,我相信,公益事业将会更进一步的发展。 

        来到二楼内区,中间场地的“小笼包”以及艺途的表现手法最令人可鉴。一只耳朵的色彩、一个设计者的感谢信、一个音乐CD的创作,还有那无数的笑脸、作品,让人从感性上了解了一个机构的生命力,这远比海报文字,更具有宣传的效果。在交流中,我看到了更多可爱的的人的努力。
        最后我来到公益市集,也就是各个组织贩卖他们的公益手工作品,其中有彩虹公益的手工香皂、彭浦街道的公益超市,艺途的手工作品等等,在公益消费观念下,我的荷包也缩了点水。
        3个小时左右的参观终于走到了尽头,这次的“淘宝”经历收获多多,名片夹里夹了不少可用的资源,也看到了将来公益事业的积极发展。最珍贵的就是项目的启发,创新的灵感,这是针对我个人的。当然资源的共享也是。但我想在展会的各个组织的交流,将也是他们的一笔巨大的无形的财富。我相信公益事业会慢慢的进步,我们也会在推进中成长。
        经过了这次参加,我才知道,原来在上海,社工类的服务机构不算少,扶贫的,环保的,青少年服务的,为老服务的,助残服务的,综合服务的等等一系列,也让我知道怎样去学会做一名社工。每到一个平台都会有人为你细心解说。也让我们受益匪浅。 

社会工作专业10级学生 夏蓓